最了不起的个人能力 by 槽边往事 「个人能力」这个词我听了小三十年,具体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弄清楚,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反复强调,宣称要去培养、提升、巩固、丰富、完善、强化,为此要去阅读、买课、拜师、做测试、画思维导图.
终于用上了Apple Music by 槽边往事 终于,终于,终于我用上了 Apple Music,就在昨天。我是网易云音乐会员,我是 Tidal 会员,但我始终没有考虑过 Apple Music,哪怕我那么敬仰乔布斯,哪怕我很清楚苹果音乐库是他的心血。理由很古怪:因为我是苹果美区账号,Apple Music 的月费是 10 美金,与此同时,国区的月费是 10 人民币,我觉得很不公平。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我从远古互联网一路走来,早就习惯了免费。Apple Music 刚刚推出的时候,我觉得一年要花 120 美金买一个音乐服务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,在网上下载高解析度音乐不就好了?还可以自己做私人专辑呢。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,免费互联网慢慢变成了付费互联网,生活里的一切也都搬上了网络世界。事实上,我已经开了一堆线上会员,买了一堆付费软件, 而Apple Music亏就亏在我接触得太早,心理上一直锚定了一条铁律:120 美金太贵了,尤其是和 120 元人民币相比。一旦触碰到它,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拒绝,不会多想一秒钟。所以,我身为果粉,又喜欢听音乐,在线上购买了各种服务,却始终避开 Apple Music。到了后来,坚持不用Apple Music 简直变成了我的某种个人底线,感觉是一旦充值就算是输了。这些年许多朋友都推荐我去用,讲音质如何好,讲曲库如何全,讲苹果全家桶如何便利,我就是死硬顽抗到底。回答他们说:「谢谢,我用 Tidal,音质也相当不错;我用 Audirvana,最美最强的本地播放器。」昨天完全是个意外。这段时间,因为 Spotify(中译:声破天)要调高月费,全世界各地的网友嚷嚷着要搬去 Apple Music,中间我也建议他们去试试 Tidal,根本没人鸟我。我就有点好奇,为什么他们的第一备选都是 Apple Music?也不知道现在Apple Music 的现状如何了?是不是还那么「贵」。然后我就发现时代变了,现在的小朋友不是去直接买 Apple Music 会员,老老实实交月费,而是在网上参与一种叫做「拼车」的服务。就是说,苹果除了每月 10 美金的会员服务,还提供一种针对家庭的 17 美金共享服务,允许一家最多 6 个人参与共享计划,每月一共就 17 美金。于是,大家就去「拼车」,6 个陌生人一起购买一个家庭共享计划。我看了其中一辆车,一年订阅只需要 99 元人民币,当时心头猛然一大跳。我也顺带看了一下国区拼车,每年每人 34 块。还好,这一次没有太多刺痛感,从原来的 7 倍价差下降到了 3 倍,尚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。心态平和下来之后,我眼前幻灯片一样开始播放各种视频平台年费价格,音乐流媒体平台年费价格.
它们都比deepseek 好,我知道 by 槽边往事 感谢所有专程前来告诉我什么 AI 模型比 deepseek 好,什么AI 模型实现的功能比 deepseek 早的读者朋友们。他们可能是担忧我的无知,但我的确知道。我不仅知道,也知道他们知道。除此之外,这几天我密集阅读了许多网上发布的资料和解读,所以我可能比他们还多知道一点点。比如说,我就没有看到他们中有任何一个人提到 deepseek 的论文,基于论文中公布的信息来讨论优劣长短。但我并不在意。我知道ChatGTP、Gemimi、Claude、豆包、kimi、文心一言、讯飞星火、千义通问它们,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此刻就接入了基于腾讯元宝的智能体,它正在服务我的读者。顺便说一句,前天它刚刚消耗掉第二个一亿Token。不过看起来我好像只是热情洋溢地介绍过 Deepseek,这是个事实。原因是我觉得好用,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其他家的存在。在非常久远的一段时间里,我在互联网上拥有一个相同的身份,那就是用户。我以用户身份存在,我的想法行为也都按照这个身份来。我不是 RD 线的开发者,我对技术突破没有那么 High。我也不是 PM 线的设计者,我对界面、交互、易用性也没有那么 High。我是个用户,我通常从使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。就像是 AI 文生图一样,我在本地部署过 Disco diffusion,部署过 Stable diffusion,但是我最后转去付费使用 Midjourney。另外那几个开源模型不好玩吗?当然好玩,它们可以实现几乎一切可能。但我是个用户,我作为用户需要在每天的文章里添加三张配图。我没那么多时间去探索模型的能力边界,也不关心模型的潜能,我关心三张图,而且是好看的图。Midjourney 能够稳定产出,审美达标,那就是它了。deepseek 也一样。谁比它牛,谁比它做得早,我一点都不关心。它打动我的地方就三点:
靠认可活着 by 槽边往事 1980 年代,国门初开,极少数的外国人深入中国,甚至来到我的家乡云南。那时候一张白人的面孔走到哪里,就会被围观到哪里, 从早到晚不知道要收获多少声「Hello」。人们奔走相告,呼朋引伴来观赏昆明话所说的「洋老咪」。
道歉要快,答谢要慢 by 槽边往事 有读者问我,怎样才是最好的道歉时机?说是一直在热身,但始终下不定决心向对方「低头」。
没有记忆的年轻人 by 槽边往事 我是不相信什么「整顿职场」的说法的,整顿与否和年轻年老无关,和勇敢怯懦无关,它只是个记忆问题。现在是 2025 年元月,如果有人向我提起任何面包,我会默认价格是 5 块。然后我会意识到不对,这个价格需要向上修正。哪里来的5 块?那是我小时候的记忆,一块「过得去的」面包的价格。现在当然早就不是这个价格了,但是记忆锚定了 5 块,于是我在不思考的情况下,头脑会自动锚定到这个数字上去。职场也同样如此。对于我这样的 70 后而言,「职场」本身都是一个新词。工作天然对应的不是什么可以自由来去,双向选择的「职场」,而是另外一个单词:单位。那么为什么没有「整顿单位」的说法呢?因为「单位」不是「职场」的概念,要严厉沉重得多。在我年少的时候,一个人有没有单位,意味着他有没有社会地位,他过着有保障的生活还是在社会上漂流,甚至意味着这个人是否可信可靠。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单位,不是失去一份工作,而是失去了整个社会地位,经济来源,社会关系,甚至是个人身份,被彻底驱逐到社会边缘。
那个谁 by 槽边往事 到了今年5月份的时候,我已经在公众号用AI绘制配图2年了。昨天我刚接了一个活,帮着一个商业项目用AI做策划案的概念图。在AI绘画刚开始那会儿,有出版社就约过我画封面,但是最后没有选我的方案。当时主要就是个噱头,许多机构听说AI能绘画了,都想尝试一下,搞个大新闻。在那时候,我和所有的入门画师一样,也都需要提案,都需要参加比稿,都要由别人来做决定,我的文字帮不上什么忙。连着画了两年多,一天不落之后,终于又有人想起我来。这一次不同,我已经成为了“那个谁”,具体说就是那个一直在用AI绘画的“那个谁”。在最早的热闹过去之后,现在需要用AI绘画的人应该是真实需要。可能是为了预算,可能是为了效率,也可能是为了别的什么,但一定是个真实需求。
大叔的天籁 by 槽边往事 以下这些名字,你听说过几个:孙露、张玮伽、雷婷、谭艳、龚玥、刘紫玲。现在,我说她们都是歌手,那么她们的歌你听过几首?
请你戴上耳机:写歌技能激活 by 槽边往事 很久没有在公众号文章里配音乐了,以前配乐也会根据读者的身份和地理位置做区隔,比如说不是音乐付费会员不能听VIP曲目,比如说海外读者不能跨越版权区听歌---今天没有这些问题,因为今天文章里的歌曲都是我自己上传的,不单是我上传的,而且是我用AI写的,算作是我的作品也没问题。